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凝思・天然-2025李憶含書畫藝術創作展」 在彰化生活美學館開展

 


「凝思・天然-2025李憶含書畫藝術創作展」 在彰化生活美學館開展

展出畫家李憶含博士致歡迎詞

(本報訊) 「東方哲思的靜謐迴響…」水墨不僅是線條與色彩,更是心靈與哲思的對話。國際知名水墨藝術家李憶含的年度大展「凝思‧天然–2025書畫藝術創作展」,自即日起在彰化生活美學館盛大展出,展期持續至2026年1月11日,地點位於彰化生活美學館第一、二展覽室。本次展覽集結李憶含近年來的菁華作品共55件,透過濃淡相宜的墨韻與自由靈動的抽象意象,邀請所有觀者暫離塵囂,於筆墨之間感受東方藝術的深邃與寧靜。

財團法人彰化縣八卦山大佛風景協會董事長張世良貴賓致詞

啓蒙老師蘇能雄、吳燈錫、彰化縣美術學會榮譽會長林煒鎮等致詞貴賓合影

體悟與啟發:館長盛讚藝術帶來的寧靜
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尹彙武在開幕現場指出,美學館內墨香氤氳,光影流轉,完美烘托出藝術家作品所蘊含的靜謐氛圍。他強調:「水墨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承載文化根源與哲學思維。我們希望每位觀眾在欣賞作品時,都能感受到藝術所帶來的寧靜與深刻啟發,達成一場心靈的對話。」

出席部份嘉賓合影

尹彙武盛讚,出生於彰化花壇鄉的李憶含是當代水墨畫壇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擁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博士的深厚學術背景,現任東方水墨藝術學會指導教授。其創作實力備受肯定,曾榮獲2007年佛光山國際藝術獎首獎、2009年中華文化傳播貢獻獎,並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南瀛美展與臺陽美展。

師生一起合影

藝術家的核心哲學:體時用中,靈活西東
李憶含以「丹青繪事,誠明藝道」作為其創作箴言,致力於將東方哲學精神與現代藝術語彙完美融合。他分享了自己的核心藝術哲學——「守經達權,變通會適」。

服務團隊一起合影

李憶含解釋道,所謂「體時」,是藝術家必須敏銳感知當代社會的脈動與精神;而「用中」,則是靈活運用中庸智慧與東方內省精神,將這些體悟轉化為創作能量。他透過此一哲學,將東方的靈性思維巧妙融入西方抽象技法,最終呈現出自由且充滿生命力的水墨意象。

開幕式現場(一)

「真正的水墨藝術,不只是單純的視覺呈現,更是心靈的體悟與哲學的延伸。」他期盼透過筆墨,讓觀者感受到生命中真、善、美的韻味。

開幕式現場(二)

55件作品深度探索:尋回心靈自然與真實
本次「凝思‧天然」展覽展出的55件作品,每一幅都是藝術家對靈性、智慧與文化根源的深度探索。展間內,觀眾將能見證李憶含多樣的創作語彙:

書法家林品陞致贈賀詞

氣韻流動: 部分作品筆墨淋漓,大氣磅礴,展現出強烈的東方氣韻。
抽象意象: 另有作品以多層次的墨彩層疊,形成深邃而抽象的意象,暗藏著李憶含對哲學、時空與內在世界的反思。

展覽廳入口

許多觀展民眾紛紛表示,走在展間中,彷彿進入一個專屬的沉靜空間,能感受到筆墨流動的能量,進而啟動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

畫展展覽廳(一)

據了解,李憶含博士40多年來,以教學、研究、展覽、創作為職志,具有高度思想的水墨藝術,以其融會視覺與靈感,呈現出東方特性之哲學意境。現場作品筆墨淋漓、氣韻流動,在具象、意象、抽象之間,除了隱含某種源流脈絡,更透顯神秘的關係連結。層層疊加的墨彩中暗藏哲理與審美的超逸性,美學館尹彙武說,這場展覽是一趟心靈的藝文之旅,邀請大家走進水墨世界,感受藝術的細膩與深度。

東方水墨的審美理想,有其獨特的主體思維,與超逸之精神意向,如同靈智引發的藝術探索。李憶含認為,源於東方的藝術之道,不應只是物化思維,而是超越現實考量,回歸心靈,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然與真實。他強調,理想藝術,盡在靈智;它既是生活的情思延伸,也是精神與意志之顯微。

透過筆墨呈顯生命精神,揭示 我思意在,非思靈在,讓每位欣賞者的觀者,有另一種認知、理解和體會。李憶含總結道,藝術是生活的延伸,也是精神與日常之間的橋梁。他希望觀眾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不只被畫面所吸引,更能回歸自身心靈,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份寧靜與平衡,尋回內在的自然與真實。書法家謝明輝、林品陞及吳燈錫、林煒鎮等人贈與賀詞。

畫展展覽廳(二)

畫展展覽廳(三)

尹彙武館長再次誠摯邀請社會各界,把握機會走進這場心靈的藝文之旅,親身體驗李憶含水墨藝術的細膩與深度。

畫展展覽廳(四)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凝思‧天然–2025書畫藝術創作展
藝術家: 李憶含
展期: 2025年12月20日(五)起 至 2026年1月11日(六)
地點: 彰化生活美學館 第一、二展覽室

畫展展覽廳(五)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發言爭議風波 台日中三角關係與地緣戰略風險分析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發言爭議風波 台日中三角關係與地緣戰略風險分析

(記者李豐池報導)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發言對「台灣有事」公開表態,若台海出事將行使「集體自衛權」,未料,中國外交官立即嗆聲要「斬首」,導致中日局勢緊張。前立委郭正亮警告,台灣不要介入日本與中國的爭端,否則將會受牽連。如果不聽他的警告,他保證台灣一定會連帶受害…台灣長期以來,習慣將國際政治事件,特別是涉及台日中的評論爭議,視為一齣「誰說錯話」或「誰得罪誰」的外交插曲。這種對外部發言的過度情緒化解讀,暴露了台灣在地緣戰略判斷上的一個致命盲點:

台灣往往將外國政治人物的發言,解讀為純粹的「友誼或敵意」,卻嚴重忽略了隱藏其下的國家安全與區域力量的冷酷算計。

若要有效應對日漸升溫的東亞局勢,台灣必須戒斷這種外交浪漫主義的幻覺。

真正決定台海未來走向的,從來不是一句評論,而是正在同步運作的三股戰略力量:

  1. 日本的戰略運用: 如何將台灣嵌入其區域安全升級的戰略架構中?
  2. 中國的戰略制約: 如何將日本納入未來台海衝突的對手清單?
  3. 美國的戰線整合: 如何將台海與南海視為印太安全體系中的同一條防線?

這些力量正在共同推動台日中三角關係,滑向一個結構性風險更高的十年。

日本「安全正常化」:台灣是其國防轉型的戰略燃料

每當日本政界出現涉台言論時,台灣內部總有聲音過度解讀其背後的「善意」。然而,但專業的戰略視角告訴我們:

日本政客的涉台言論,其核心效應永遠是服務日本自身的國家安全議程與國內政治需求,而非單純只是為了所謂的台灣利益。

日本正處於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國防轉型期:包括國防預算激增、解禁反擊能力、深度整合美日韓情報鏈,以及加速南西諸島的軍事化部署。

在這個脈絡中,「台海危機」將成為日本政客用來說服其選民、鄰國及國際社會接受軍事擴張的最強敘事工具。

因此,任何能強化「日本必須加速軍事升級」的論述,台灣都會被策略性地拿來闡述。這不是出於純粹的「友好」或「敵意」,而是一種冷靜的、利益導向的「策略性使用」。

台灣需要做的,不是批判或感謝,而是必須清晰認知:日本的涉台言論,永遠是以日本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優先。

北京的戰略:將日本納入台海衝突的對手矩陣

部分台灣媒體常將中國對涉台言論的反擊,描述為「情緒性的過度反應」。其實這也是一種嚴重的誤判。

北京的反彈並非針對台灣本身,而是為了制約日本佈局台海的正當性,並調整其在東亞安全矩陣中的位置。

中國清晰地看到以下趨勢:

日本國防實力正在快速的上升。

美日韓三方軍事同盟關係空前緊密。

日本在南海和台海議題上的姿態日益高傲。

因此,北京的作為戰略性的預先反應,趁此次主動將日本「框定」進涉及未來台海的對手名單。

一旦日本被中國視為未來台海衝突中潛在的第一線干預者,這將是台日中三角關係中最危險的「戰略升級」。

遺憾的是,台灣目前的公共論述,卻鮮少針對這一戰略風險進行深入與非情緒化的評估。

地緣戰區的整合:台海與南海被視為「第一島鏈」的共同防線。

最需要警惕的現狀是:台海議題已不再是單純的「台灣vs.中國」的雙邊關係。它正被強勢地推入一個由美國、日本、澳洲、菲律賓…等國共同構成的「印太軍事聯盟」的鏈條之中。

這些國際力量已經將「台灣海峽」與「南海」合併視為一個共同問題:即印太「第一島鏈」的防衛縱深與穩定性。

台灣必須理解這種根本性的轉變:

台海安全議題正經歷高速的軍事化與集體化,然而台灣內部的討論卻仍在持續在泛政治化與口水化。

例如:

南海衝突升溫,台海的戰略緊張必然同步上升。

菲律賓與中國的摩擦越激烈,美日澳在台海周邊的軍事部署姿態就會越高。

美日韓的軍事整合,將直接延伸至台海的情報共享與協同作戰體系。

這不是簡單的「國際關心台灣」,而是「國際將台灣納入一個更大的、以軍事制衡為核心的戰略框架」。若台灣持續使用「情緒外交」來理解這個世界,只會淪為被動挨打的可憐棋子。

烏克蘭的教訓:亞洲集體再軍備與「戰略誤判」的代價

「烏俄戰爭」給全世界最深刻的教訓,並非單純關於「侵略會發生」,而是關於「長期的戰略誤判最終會讓戰爭成為無法避免的唯一出口」。

歐洲當年犯下的錯誤包括:低估俄羅斯的戰略耐心、高估國際威嚇的效力、以及延遲的軍事準備與援助。

亞洲國家汲取教訓,正在採取前所未有的行動:

日本2025年國防預算創歷史新高,並加速武器國產化。

韓國擴大彈道飛彈與反制能力研發。

東協(ASEAN)國家全面進行軍備升級與採購。

然而,許多台灣的公共討論仍在外交辭令、情緒表達、或比喻修辭之間亂打轉。

這不是追求和平的表現,這是正在失去戰略主動權的開始。和平的真正基礎,是明確的戰略定位與充足的軍事威懾力。

台灣的戰略盲點:捨棄「情緒外交」,建立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定位

台灣當前的最大問題,不在於外部壓力,而在於內部對外部信息的過度解讀與戰略定位的缺失。

台灣過於容易陷入對外部反饋的依賴:外國稱讚則感動,外國批評則憤怒,外國發言則情緒浮動,外國沉默則集體焦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它們都早已建立清晰的「國家戰略定位」,隨後才將外國的發言納入分析與應對的框架。

台灣的情況卻相反:外國的一句言論或一個小的動作,就可能左右台灣政客及名嘴們的情緒與決策的穩定性。這是極度危險的不成熟表現。

真正成熟的國家策略應該是:

面對日本言論: 運用戰略分析,評估其對台灣的實際利益與風險。

面對中國警告: 運用風險評估,計算其對區域穩定的具體影響。

面對美國表態: 檢視其背後的利益交換與義務對價關係。

面對南海發展: 分析其對印太連動與第一島鏈的防衛縱深。

面對烏俄教訓: 專注於自身的備戰與威懾能力建設。

台灣必須停止將自己視為「國際浪漫劇的主角」,因為在大國博奕的嚴酷算計中,台灣的位置只剩下兩種選擇:戰略影響者,或戰略被影響者。

目前來看,台灣距離前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大國博奕三邊壓力鍋中,台灣需要新的戰略語言

台日中三角關係正結構性地走向一個更高風險的軌道。如果台灣的政壇與媒體仍將國際關係停留在「誰挺誰、誰罵誰」的淺薄框架中,當東亞局勢下一次升壓時,台灣必將徹底措手不及。

台灣必須超越口水與情緒,具體掌握正在發生的三大戰略現實:

  1. 日本正在透過台海危機,推動其國防體系的全面正常化。
  2. 中國正在戰略性地調整,將日本納入未來台海衝突的計算範圍之中。
  3. 美國及其盟友正在將台海與南海,合併為印太戰略中不可分割的整體防線。

在這個三方壓力鍋裡,台灣決策單位若是沒有一套清晰、專業、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戰略語言,還落入他人刻意為之敘事版本的套路中,就會自動成為國際間默認的「台灣版本」。

而這,才是台日中三邊關係中,最不容許忽略的危險現實。


「東勢魯班鎖大玩家」活動圓滿落幕 親子同樂、文化加值,為東勢商圈帶來滿滿活力

 

「東勢魯班鎖大玩家」活動圓滿落幕 親子同樂、文化加值,為東勢商圈帶來滿滿活力

(記者李豐池報導)     為串聯在地歷史與消費體驗,高效展現東勢山城獨特的文化觀光魅力,將傳統木藝結合觀光人潮,以木藝文化活動與親子同樂,為活絡商圈注入強勁動能;備受矚目的「東勢魯班鎖大玩家」活動,日前已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前廣場成功畫下句點。這場結合傳統工藝智慧與現代互動趣味的盛會,吸引了廣大親子家庭與各地遊客熱情參與,現場氣氛熱烈且充滿挑戰性,不僅為商圈帶來可觀的人潮效益,更深度彰顯了東勢地區結合深厚木藝文化底蘊與觀光發展的強勁潛力。

匠心獨運:魯班鎖傳承東勢木業精神

本次活動的核心主題——魯班鎖(亦稱榫卯鎖),不僅是極富挑戰性的木製益智玩具,更是中華匠藝智慧的經典象徵。這項主題完美呼應了東勢地區早期木業的鼎盛歷史,以及在地居民對巧聖仙師(木工行業祖師爺)的敬意與文化傳承。

活動精心規劃了上午與下午兩場刺激的挑戰賽。參賽者必須在限時五分鐘內完成魯班鎖的拆解與復原,考驗的不僅是個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更需要手腦高度協調。許多家庭以合作模式參賽,共同解鎖的畫面溫馨動人,讓親子在享受遊戲的同時,深刻體驗到傳統工藝的精妙與魅力。成功完成挑戰的參與者,可獲贈魯班鎖或東勢商圈限定的紀念品「東勢水餃鑰匙圈」,豐富的獎勵機制有效激發了遊客的排隊挑戰熱情。

創新行銷:刮刮樂成功導客,提升商圈買氣

活動的成功不僅止於廣場,更全面擴散至商圈的店家。東勢商圈理事長葉艾維指出,與主活動同步推出的「魯班鎖刮刮樂」成為帶動在地買氣的關鍵行銷策略。

葉理事長表示:「我們設計了創新的消費回饋機制:遊客只要在商圈會員店家消費達指定門檻,即可領取刮刮卡,一旦刮中便能立即兌換魯班鎖。這項策略成功將文化活動的人氣直接導流至實體消費,許多店家反映,活動期間人潮和營業額皆有顯著提升。」這證明了將文化體驗與創新的消費模式結合,能有效活絡地方經濟。

永續精神與性別平權:文化活動的多元價值

本次「東勢魯班鎖大玩家」不僅推廣傳統木藝文化,更融入了現代社會的多元價值觀。主辦單位積極響應永續環保理念,以數位看板與線上宣傳取代傳統紙本傳單,落實節能減碳。

此外,活動亦倡導性別平等觀念,透過鼓勵所有參與者親近傳統工藝、動手解謎,成功打破了傳統上對手作技藝的性別刻板印象。

「東勢魯班鎖大玩家」雖已圓滿落幕,但東勢木藝與客家文化的魅力將持續發酵。東勢商圈仍將持續規劃更多具地方特色的主題活動,誠摯邀請台灣民眾抽空走進這座充滿故事的山城,探索東勢豐富的人文與歷史風貌。